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的理论与研究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为进一步落实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理念,全面贯彻落实2002年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并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我校于2003年初总结出适合本校发展并体现本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模式——自主构建课程模式,通过近两年的修订,此模式更具备时代性与合理性。该课程模式具有鲜明、独特、完整的体系,能够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发展的轨迹,它虽出自于一个特定的学校,但对于我国同类学校具有推广的价值,对其他学校也有借鉴意义。

自主构建课程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自主创新理念,这种理念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让学生在发展的满足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发展自我,其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观。在具体的操作上主要表现为:①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独立的人格空间,独立的思维空间,独立的活动空间;②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一是认知过程的选择,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三是发展的选择;③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一是展示个性,二是展示能力,三是展示学业成果。

  

第一节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江苏科技大学改革的动因

江苏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该校的体育工作在“九五”期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体育工作的鲜明特色。学校体育工作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走“淡竞技、重能力”“教、科、研”三位一体的改革之路,把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作为改革的方向,使体育课成为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阵地。近几年来,体育教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由于受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往较重视学生的体质教育,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按照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这种模式曾一度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在体育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环节,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不能很好的体现;在体育课程的评价方面重视技能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情感的评价等等。

伴随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刻地意识到,必须加速大学体育的创新体系。我校主要把握了以下方面的变化,形成了兴利除弊的改革意识和开拓进取的发展理念。

1.时代、社会体育环境的变化

国家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的政策出台,逐渐加大了教育投资,使教育有了资金的保证;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使科学的、适合个体需要的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育向社会拓展,使大学体育有较大机会进入社会主渠道;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大学体育将覆盖大学社区乃至全社会。

2.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校体育改革必须确定三个基本概念:体育的终身化、体育的自主化、体育的个性化。“终身化”打破了原有学校体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体育活动的范围;“自主化’,打破了教师为中心,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个性化”必然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

针对上述的变化,对广大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经体育部教师集体讨论,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的认知理论,是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它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较好地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意义如何建构的、概念如何形成的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是一套比较理想的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同、内化、顺应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即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决不是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教授内容的能力,而是根据自身经验主动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是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的过程,是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性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深刻理解。因此,比起以往的学习理论,其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

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③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④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因此,建构主义与传统学习理论相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者是整个过程的控制者,是积极主动的。

建构主义和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致的。1999年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提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个性、情感、意志等的培养。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有了明显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②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③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④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⑤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⑥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而建构主义的这一认知体系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两者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从这些转变中可以看出建构主义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建构主义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正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进入新世纪,一些条件较好、师资力量强的重点大学,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他们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率先提出了“三自主”教学模式,即自主选择教学项目、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是一种改革力度极大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但是,作为一个规模中等、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尚不充分,体育课程改革和全校总体课程改革尚不配套的学校,应当如何以建构主义的理念来改造体育课程呢?这就必须把建构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学校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本校特点的改革新方案和课程新模式。

江苏科技大学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和学校的客观实际,充分地调动了各有关方面的积极因素,制定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和体育课程内容的五大板块,为学生自主构建适合自己需求同时又能实现学校总体要求的学习内容体系提供条件。

  

第二节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

教育思想转变使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学校体育管理运作模式以及形成的理论定式。它不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修补、增加和删减,而是基于新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实事求是的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构建。我校体育课程在整体构建上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体系,并把这种体系最终定义为大学体育自主构建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在学校体育课程教育宗旨统摄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系统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和运作策略,是统整教师教育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和管理者的行为,汇成教育的合力范式,使组成优化的系统的结构体系,以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一、自主构建课程模式构建

体育课程模式作为体育系统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具有一定的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是建立在学校教育系统的共有的要素和一般运行机制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设定的体育教育的理想模型如图13-1所示。

此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新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理论。课程模式的目标体系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目标体系,是结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的目标体系,它对整个课程的设计具有定位功能和导向功能。课程模式中的“理论基础”和“课程目标”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其要求均是共同的,本文不再重复论述。但是课程模式中的“目标操作化”“课程结构”和“评价体制”却是反映了我校的特殊要求,它反映了课程模式的特性。

13-1  课程模式构建模型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不能依葫芦画瓢地照搬,而是应该根据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重新对目标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切合实际、可行的学习目标。因此说,课程理念向操作化转移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课程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大学教育,课程目标均包含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几个方面,这是共同的要求,但是,反映某大学阶段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专业性的区别。例如航海和船舶类学院或大学对游泳和有氧耐力应有所要求,可把它们作为专业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此外,为养成学生的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发扬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把学习一套操或一套拳作为学生的基础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均参与。至于自主类课程,这是指学生选择的课程,包括了各种课程形式。

关于课程结构,这是大课程概念的结构,它包括了基本技能、选项教学、生活方式和校园文化四个方面,其中除了选项教学专指课内外,其余均属于在正规课程以外的非正规课程。上述四种形式,除了实现专业目标和基础目标中规定的个别项目要求全体学生学习以外,其余形式均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但要求在四类课程中的每一类均要选择参加一项,以作限制。

关于课程评价体制,这是要求把学生的体育评价和学生的体育课评价分开来考虑,大量采用过程性评价,使学习评价发挥反馈和激励的功能,并引进体育运动处方,努力促进体育课程的科学化。

二、总体方案的表达

这种课程模式扩展成一个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树立一个理念,实现两个转移,抓住三个重点,重建四个领域和建构五个板块。

树立一个理念:即是树立自主创新理念。

体育的发展由原始的单纯的提高身体发育与体能到归属于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分支,从而把人的全面发展提上日程,发展到它不仅仅归属于教育还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所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拓展,即体育的发展过程是从“自在的体育”到“自为的体育”,从“自为的体育”再到“自觉的体育”,当前我国体育尚处于“自为体育”到“自觉体育”的转变过程中,而已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大体育,必然会反映到学校体育中来并影响它的发展。学校体育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中大胆革新,对培养的学生也应有自主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自主创新理念,必须给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权,这对大学生尤为重要。但是,同时也应当明确,高校的专业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特殊的要求,高校学生在发挥专长形成爱好的同时,也应当有一些基础性的共同要求,因此,高校学生以自主选择为主、以共同要求为辅成为广大体育改革者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自主创新理念。

实现两个转移:实现两个转移是指由学科中心向学习中心转移;由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三维观的转移。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受到了“学科中心论”的影响,提出的“教学为中心”实质上是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曾一度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把“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还是教师的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认知的主体,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于这一中心,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学校体育提出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即是建立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的教育特点,发挥体育知、情、意、行的高度合一。如果从哲学角度来说体育的价值,“健康第一”即是要求学校体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对人类幸福的意义。从教育学来说体育的价值,“健康第一”要求学校体育首先做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重视学生的智力的发展,而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从体育本身来说,力求把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划分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安全、营养等诸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建构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落到实处。

抓住三个重点:在整个的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抓住三个重点:一是构建学习内容,二是改变学习方式,三是建立学习评价体系。

构建学习内容:主要是改变过去的“一刀切”,使之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体育课程在适应学生个性方面表现其适应性,有许多可以选择的项目,让学生在有一定约束力又多元化的项目中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

改变学习方式:新的体育教育理念体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新的教育理念是: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④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师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现在教学媒介也越来越重要。教学媒介的加入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建立学习评价体系:学习评价体系是整个教育评价的核心,我们要把体育评价的目的进行转移,从过去认为评价目的是评优和甄别作用转移到激励、反馈的作用上来。

重建四个领域:重建技能观、学习观、课程观、评价观。

重建技能观:技能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身体认知,它既要求我们通过大脑对原有的信息重新组合,即内部心理环境的整合,同时它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所建构的课程不再是单纯的传授技能,还应重视体育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内在体验,即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的培养。既然技能有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功能,我们必须重视体育课程中的技能教学,所谓“淡化竞技、重视能力”是指对正规竞技运动技术的改造,使之适应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淡化一切技术。

重建学习观: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高级伙伴和引导者。学习环境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场所,知识是个体通过积极主动的心理构建来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对新信息的意义构建,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因此说,学习是学习者个人的构建行为,同时也是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建构过程。

重建课程与教学观:大学体育课程和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有很大区别,大学体育指导纲要只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比基础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高校对课程如何设计有更大的自主权,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已有的经验和条件,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自主,注重学生的个体知识构建;在课程结构上,实施大课程体系,使课内外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学校改变系、科和年级、班级建制,使学生做到全方位的选择;在课程实施上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争创新。

重建评价观:体育评价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目的,其一是甄别和选优,其二是反馈和激励,高校体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反馈和激励功能。只要学生能按规定完成任务并积极的参与课程学习,就不应当给予不及格。为了发挥其反馈和激励的功能,应当把体育评价和体育课评分区别开来,并积极引进运动处方,促进体育评价的科学化。

建构五个板块:我们把整个体育课程体系分成五大板块:基本技能、选项教学、体育生活方式、校园文化环境和运动处方。由学生自己从每一个板块中选择一项,最终建构自己的体育课程体系。这五大板块的内容根据不同属性分别纳入不同的课程形态,以多种课程形态来完成体育课程的目的。

  

第三节自主构建课程模式内容体系

一、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目标整合

课程模式的目标整合是指把课程目标转化为实施该课程的操作层次的目标——具体的学习目标。它要和课程模式的特有功能结合起来;要和学校的条件和特点结合起来;要和学生选择课程的范围结合起来。

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精神实质是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和学习空间,提供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空间,以课内外结合的广阔学习空间,以自主选择来实现对课程内容和空间的个性化构建。在个性化构建的同时,提出大学体育专业性和基础性的共同要求。该课程模式具有发挥选择性、兼顾性和基础性的特有功能。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院校,尚受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因此,在选项教学中,开展的项目是适合本校特点的有限项目,新项目可以在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增加。学院又是以船舶专业为主、兼备其他专业的工科院校,对于不同的专业,应确定相应的专业要求的体育学习项目,并把它列为共同性的学习科目。此外,为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学校规定基础体育的一些项目作为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内容。

自主构建课程模式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需要,对学生学习的范围作了限定。即一年级开设基础选项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三年级开设任选课,四年级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反映专业目标的游泳课和反映基础目标的武术和操均在正规课程中体现。其中游泳课、武术(太极拳)、操简称为“一泳”“一拳”“一操”,是江苏科技大学的特色。它们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一泳”是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为提高野外生存能力而提出的;“一拳”指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宣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提出的;“一操”是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而提出的,因为健身操、广播操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此外,学校还要求在每个学年中,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每个板块中的一项活动。板块包括了基础运动(含专业目标和基础目标的内容)、选项教学、体育生活方式、校园体育文化和运动处方。

根据上述思考,在规划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过程中对原课程目标进行了整合,最终提出了如下三项具体的学习目标。

①选项教学的学习,进一步对某项运动形成稳定的爱好和特长,努力使体育技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以促进体育的生活化。

②反映大学体育的专业要求,让学生掌握一两项和专业关系密切的运动项目,使体育学习和专业需要密切结合起来。

③通过自主选择和共同要求相结合的学习进程,使学生在发展个性和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身心协调发展并进一步适应社会要求。

经过整合后提出的学习目标成为了确定该课程模式的具体内容框架的根据。

二、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内容设置

1.基本技能

根据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开设分层次教学。

游泳:实用技术、竞技游泳、救护救生游泳;

操:广播操、体育舞蹈、健美操、女子形体、健身类项目;

武术:太极拳、太极剑。

基本技能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在三年内均须考核的内容。基本技能开设内容包括“一操”“一泳”“一拳”,其目的是让学生至少熟练掌握这三项基本技术。

2.选项教学

选项教学采取的教学课程形式:选项基础课(一年级)、选项课(二年级)、任选课(三年级)。每个学生有两次选择机会,有选择三个项目的权利。其项目有:

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毽球、游泳、武术、健身、康复保健体育、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健美、女子形体、拳击、跆拳道、轮滑等项目。

3.体育生活方式

早操:广播操、韵律操、太极拳;课外俱乐部(每周至少一次);课余锻炼。

 4.校园体育文化

运动会;高水平运动队;各种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的比赛;体育表演;体育知识竞赛(含体育理论知识);弱势群体体育比赛;其他体育活动(远足、野外生存训练、登山等)

5.运动处方

健身运动处方;有氧运动处方;健美运动处方;减肥运动处方;养生运动处方。

五大板块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层次性、稳定性。动态性:板块式教学是在教学动态的过程进行,学生在教学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内容加以选择进行自我构建;层次性:各板块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构建出自我锻炼系统;稳定性:虽然各板块间具有动态性,但不是随意变化的,而是稳定的结构形式。

  

第四节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内容组织结构

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设计了以下的几种教学内容组织结构。

 1.提供支架

所谓支架式组织结构是指由课程制定者提供课程内容框架,即上述的五大板块内容,每一个板块的内容全部列出,除了基本技能必须由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外,其余的内容均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任意从中选择至少一项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而最终完成的体育课程内容框架。

 2.提供典型

这种教学组织主要是针对生活方式和校园文化所提出的,典型式教学组织显然是由体育教师为学生提供较为典型的学习内容,学生根据组织者提供的典型进行创新类似的内容进行学习,例如,组织者要求学生参与体育足球联赛这一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这样一个典型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由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项目组成的某友谊赛或其他名称类似比赛等。

3.提供范围

这种教学组织主要是针对选项教学而提出的,是由体育教师把体育课的内容(其内容根据学校的条件尽量满足学生选择范围而制定)一一罗列出来,即为学生的选择规定了范围,在此范围内由学生进行选择项目来进行学习。

4.提供规范

主要是针对基本技能提出的,由组织者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提出具体的项目,并对这些基本项目所达到的基本技能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各个板块内容的具体操作

    1.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始终贯穿在每个学期中,是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术。选择一种操(健身操)、武术(主要是太极拳)和游泳,这三项内容均体现在正规课程中。其中对于游泳课的开设方法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在总的授课时数中有两周是游泳课,在二年级有5周游泳课,在三年级有两周游泳课,一共9周。最终要求是男生至少能游50米,女生25米。

 2.选项教学

选项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一年级开设基础选项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三年级开设任选课(允许学生进行专项交叉选择)。一年级体育课共为36(72学时),每周为90分钟,其中去除2周的游泳课,还有34周,共68课时;二年级一共也36周,每周90分钟,除去5周的游泳课还有31周, 62课时;三年级体育课为36周,每周45分钟,共36课时,除去游泳课2周,还有34课时。一、二年级选项采用学生自由选择项目,各专项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合理调配,组班上课,每班人数一般为30人左右。三年级采用学生任选的方式,若在一、二年级学习过的专项,三年级可以选择其他未学习过的专项进行学习,从而掌握更多的专项技能。其组织形式打破班级和年级重新按照专项组班。

每学期利用阴雨天开设体育理论课(一、二年级每学期4学时,三年级每学期2学时);对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课;部分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旨在使他们适当了解人体的运动营养与保健之间的联系,掌握运动处方的撰写、疲劳的恢复以及运动损伤的处理,而太极拳和身体素质是他们的必修课。

上述课的选修实行网上选课,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任何地点进行上网自由选择专项。

3.体育生活方式

在校生必须参加体育课外俱乐部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部分,并且俱乐部的形式多样,有专门的老师辅导。每位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每学期开放18周,每位学生以参加俱乐部次数多少计人体育课总成绩,满分20分,并且学校场馆晚上也向学生开放。

学生早操从不间断,内容并不局限于广播操,还有太极拳等特色项目。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准。

    4.校园体育文化

校运动会

校运动会每年开一次,其内容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田径运动会,而是增设了许多其他项目,让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项目丰富多彩,体现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的特点,如有滚车轮、飞镖、毽球等运动,每届运动会上参加人数至少有两三千人。

体育联赛和体育表演赛以及体育知识竞赛

本着“重在参与”的宗旨,由学校组织较为正规的“系际杯”“船院杯”“足协杯”体育联赛,每年举行一次;由各个院系组织的体育表演赛,是每年一次的迎新生体育晚会和毕业生体育告别赛,表演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带有创造性的体育项目,项目可以自定规则,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项目,其中涉及各种体育知识,现场提问,这些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一般体、艺、文三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涉及各种体育知识。

高水平运动队

针对有特殊体育才能的学生,学校专门组织了高水平运动队。根据学校优势,学校行情,谨慎组队,以小球为突破口,以田径项目为基础,把乒乓球、网球、足球、田径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其教练员实行竞聘制度,其中包括外校的教练员竞聘。

各种单项体育协会

单项协会由学生自发组织,自行筹集经费,并适当简化规则,组织竞赛裁判工作,每年不定期地举行比赛;教职工中的单项体育协会由教职工组织,每年举行教职工“健康杯”比赛,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经常和兄弟院校进行体育比赛,以加强技术交流,增进感情,提高技艺。

利用地域优势和场馆优势组织建立新兴项目俱乐部,如飞碟、风筝、健身跑及无线电测向等俱乐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5.运动处方

这一部分内容将在模式教学评价中进行阐述。

  

第五节大学体育自主构建课程

一、自主构建课程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是课内外评价的结合

    1.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自主创新学习课堂评价,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因而,评价教学应以学生参与为主要依据,如学生参与状态即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注意力程度和同学配合程度;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应多方面地参与;学生的参与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多式多样的积极参与,如独立学习、小组或集体活动等;学生的参与效果,最终达到的目标程度等。

 2.课外体育课程的评价

基本技能部分主要包括早操、武术和游泳。其中武术和游泳是每学期都要考核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把握23项运动项目。课外俱乐部每学期让学生上交一份自我锻炼计划,教师按期、按时、按计划随机地对学生实际锻炼次数进行抽查,把锻炼的抽查情况计入学生成绩,并把学生的锻炼计划、实际参加锻炼的次数,经过统计纳入学生的成绩,测试标准也是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自主构建模式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首先,由学校通过网络进行选课,在选课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教学板块,以及在各板块中所要达到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并强调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主动探索和自主练习。

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原有的项目的技术水平、体能状况、认知能力等进行分组,每班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人数可以不加以限制,小组选举12名组长,组长配合教师的教学、交流与讨论。

第三,教学活动形式以小组为主,教学的内容、质量和数量的完成要有不同,要求学生在练习中相互配合、交流与讨论。

第四,在对学生学期成绩的评定上,采取由学生本人、小组成员和教师三结合的方法来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主要依据锻炼计划的制定、课内外执行锻炼计划情况、课堂练习的表现、学校制定一定的体育标准。

三、把育体、体育和体育教学三者区分开来

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体育课程评价在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需要区分育体、体育、体育课程三者的区别,它们包含的体系不同,评价体系也有所不同。

育体是对身体的培育、养护,从优生优育到营养、保健直到老人的身心保养。从学校教育来说,学校体育一是指教育活动的育体,二是作息制度的育体,三是校园环境的育体等。体育则是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服务手段。相对育体而言,涵义较窄,体育不能代替育体。体育教学是一种身体活动课,身体力行的实践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体育的综合素养(体育的综合素质)。区别三者的不同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有重要的意义。育体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讲,应包括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学生体育评价、体育课评价;学校体育则是重视学生体育评价、体育课评价;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体育课评价。

分清育体、体育、体育课程教学为理顺体育教学内外诸方面的关系,建立不同的学习评价体系提供了帮助。在不同的领域中评价体系也不一样。因此,三者的评价是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评价范围。

江苏科技大学的学生评价是一个大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可以说是对学生育体的评价。它包含体育课评价、学生的体育评价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定标准。比较全面地改善了以往单纯的体育课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四、引进运动处方作为学生自主评价的主要方式

运动处方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项目的运动处方和简单制定运动处方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为自己制定出一个相对科学的健身运动处方,从而提高学生科学健身的水平。

具体实施是在学生开学后,由学校发放运动处方的小册子。在实践课或理论课中由教师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适当的项目和手段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安排运动负荷,并进行自我监督。

运动处方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锻炼,在实际的锻炼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评定、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它是学生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起着促进和激励作用,是学生进行自主评价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