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3月20日国际幸福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感悟幸福真谛。3月20日上午,体育学院举办“春风暖心,幸福满心”主题心理教育活动。学院辅导员陈栋老师为全院30余名学生带来一场题为《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的专题讲座。讲座围绕“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积极心理品质力量”“中国人眼里的幸福”以及“如何简单获取幸福”四大板块展开,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分析与互动实践,引导学生探索幸福本质,赋能心灵成长。
积极心理学:解码幸福的科学密码
“幸福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可以习得的能力。”陈栋老师以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为切入点,指出传统心理学聚焦“治病”与积极心理学侧重“培育优势”的本质差异。通过哈佛大学持续85年的“幸福追踪研究”数据,他揭示了幸福的核心要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生活的“掌控感”以及人生的“意义感”。现场,陈栋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幸福指数自测”,并强调:“体育竞技中的目标设定与团队协作,正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主动建构幸福’的生动实践。”
积极心理品质:锻造人生的“精神肌肉”
“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在品质的持续生长。”陈栋老师结合体育专业特色,以奥运冠军全红婵、苏炳添为例,剖析了“坚韧力、感恩心、希望感”等积极心理品质对人生发展的驱动作用。他特别提到:“体育人日复一日的训练,本质是心理韧性的锤炼。当你们在赛场上跌倒又爬起时,就已经在积累幸福的‘心理资本’。”
中国人的幸福观:文化基因里的精神图腾
“中国人的幸福密码,深植于五千年文化土壤之中。”陈栋老师从《论语》的“仁者无忧”到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梳理了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的幸福观层次。他特别提到,体育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精神,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文化内核一脉相承。
幸福行动指南:微小习惯点亮生活
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日常实践?陈栋老师给出四把“幸福钥匙”:每日记录三件“小确幸”、每周进行一次助人行动、主动表达感谢以及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现场学生共同体验了“感恩明信片”撰写活动,许多同学当场将写满真挚话语的卡片送给同伴。“原来宿管阿姨每天的笑脸、队友递来的一瓶水,都是幸福的来源。”
据悉,本次讲座是体育学院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的首场,后续将推出“运动赋能心理”团体辅导、校园幸福打卡、水上嘉年华等活动。学院也持续致力于将积极心理学与体育育人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在追求卓越的同时,成为感知幸福、传递幸福的阳光青年。